文学书籍批发摄影好书|《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生机勃勃的中国街拍

发表时间:2020/4/30  浏览次数:42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新冠疫情肆虐,春节至今的四十多天里,无事可做。于是,找出这本画册——《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细细品味阅读。这本画册的作者是西安的摄影家赵利文先生,他与我同龄,15岁就入了摄影这行,痴心不改,坚持纪实摄影数十年,拍摄了很多上世纪80年代老西安的生活画面,曾被摄影评论家萧沉称为”影像的清明上河图”。烟火气十足的画面折射着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影子;独具一格的拍摄记录方式又好比一本中国式街拍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是独特的平民视角又恰好地填补了中国摄影史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作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成长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我来说,这本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怀旧经典。他的照片能将我带回到那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纯线年代的城市记忆》,中国摄影师杂志社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拉开了序幕,经历了“文革”创伤的人民好像感觉到新生活的到来,对未来充满希望,街头多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和为勤劳致富而打拼的身影。仔细翻阅赵利文先生《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就能找到那个年代这些生活的影像注解:街头跳皮筋的孩子、挂满商品的个体户的临街商铺、戴红袖标的城管、街边嗮太阳聊家常的老人、排队买生活日用品的队伍……这一切都让人倍感亲切,眼眶湿润。著名的文学家木心曾写过一首诗,叫《从前慢》:

  在赵利文先生这本《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里,一张张图片将您带到那个“从前慢”的生活,让您对木心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更为直观而真切的感悟。当然画面又不是单调沉闷的日常平庸的记录,从每一张照片您都能窥探到那个变革时代留下的烙印。如时装屋前举起“文明个体户”牌子的店主的照片,都折射出大时代人们的生活真相和精神面貌。那真是个百废待兴、生机勃勃的年代啊!

  街拍,又叫街头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以街头人物或事物、景物为题材,发源并流行于欧美,后传至日本得到森山大道等为代表的摄影家的推广,近些年在我国方兴未艾。赵利文先生那个年代,街拍还没有在我国流行,但随着改革开放,文学书籍批发西方摄影作品的流入,赵利文也较早地接触了这些作品,或许受了一些影响,使他将拍摄对象和题材较早地投向街头,于是有了许多西安街头的照片,在《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这部作品中绝大部分是这类以街头生活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文学书籍批发在那个相机只属于某些人专有,胶卷昂贵的年代,在西安的街头出现了一位少年,他挎着那部以结婚用的钱换来的理光相机,走街串巷,记录西安人民的生活点滴。他的作品不讲究构图光影那些审美元素,直接摄影、原生态记录,画面生动有趣,情节性强。他的作品不同于日本街拍大师森山大道的排泄式记录——“犬的记忆”,赵利文先生的城市记忆里有故事、有情怀,注重画面内容而轻表现形式,我称之为“中国式街拍”。

  在中国,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相机和胶卷还只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才能有条件拥有或者使用,很少有人愿意花有限的胶卷去记录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而且中国摄影史上的大部分摄影作品,也都只以特定的表现方式和针对特定的题材来拍摄具有特定意义的摄影作品,在纪实摄影领域,大多是新闻报道照片或一些高大全、红光亮的宣传照片。唯有赵利文出奇制胜,用平民的视角,近距离地记录西安百姓的日常,而且恰恰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这部分记录,填补了中国摄影史上关于平民市井生活摄影的空白。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掠过中国摄影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摄影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你会感受到赵利文《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的独特魅力。正如摄影评论家萧沉的另一句评语“乱拳打死老师傅”。

  最好的评论家是读者,我想更多的感受和评论还是留给读者吧!如果有时间,希望大家能读一读西安摄影家赵利文先生的这本《1980年代的城市记忆》。

  邀请您就曾经或者正在阅读的某一本摄影类图书书写一篇读后感或推荐语。栏目阅读的对象有摄影类专业读者,也有这方面完全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读者,希望您撰写的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阅读书籍、阅读摄影类书籍成为日常一种常态发生,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