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图书批发市场的河南往事

发表时间:2020/2/27  浏览次数:41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5月,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精品展在郑州举行。6月2日,嘉德春拍上,吴冠中的《狮子林》1.43亿成交。新华社资料图

  6月初,各地陆续开启的2019年春拍出现火爆开局,坊间以“春拍现场堪比春运”比拟。“又一波行情到了吗?”这是业内人士这几天关注的话题,语气介乎疑问句与陈述句之间。

  时序回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渐渐复苏,尤以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敲下第一槌,重启艺术品拍卖为标志,从此艺术品市场迅速苏醒,各地拍卖陆续启动,中国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迎来黄金时代。

  经过狂飙突进的膨胀发育,至2012年,市场忽然急转直下,开始断崖式下滑,调整数年,难以恢复元气,图书批发市场直至本季春拍,旺市仿若重现。

  短短几十年间的市场发育,振荡起伏,动人心魄,其间颇多值得深究之处。这个节点,是时候梳理回顾身处其中的本土艺术品市场,钩沉诸多耐读细节,明晰过往,朝向未来。

  “1991、1992年,开始有那几个市场,比如友爱路农贸市场、金水河边……有个地儿专门卖画儿,好多现在活跃的书画家都搁那片儿混过,扯根绳子,画一夹,支个摊儿。”河南省画廊联合会会长张宗海,开封人,当时在开封经营画店,每个周末会跑趟郑州,周转手上的货。“那时候便宜,现在一个长于花鸟的美协副主席,当年一幅也就五块,拿回开封能卖个十五、二十。”

  “古玩市场在大学路金水河桥边上,书画陶瓷杂项,古籍旧书像章,啥都有!起初在桥西,后来挪到桥东,再后来又往南边挪到郑州古玩城。”如今在郑州唐人街经营着一家画廊的李栋,当年也是常跑郑州的老开封,对早年郑州的古玩市场迁徙门儿清。

  “现在多方便,高铁、城际大巴、城铁,要不就自己开车,来趟郑州可方便,那时候可不容易,星期天一早六七点出门,先坐火车,再倒汽车,可折腾。”头站先去古玩市场,中午奔花园路集贸市场,楼下吃碗拉面,然后就在楼上转转。二楼几家画店是固定的出货点,有的店干脆就是画家开的。“晚上得赶火车回开封,到家都十来点了。”

  这时开封的市场也已成型,“就龙亭广场前头,有一处厂房刚扒掉,都搁那儿摆摊儿。到1993年,图书批发市场开发成了古玩市场,当时在国内也是比较早的”。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开封的文化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始终保持。河南大学的一批老教授、老先生,是省内书画创作的一片高地。他们在全国艺术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大批省外艺术家来交流,留下了一批作品。“这批省内一流画家,当时在开封一幅作品也就卖百十块,拿到郑州卖二三百,不得了了。”

  郑州与开封的古玩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省内主力市场,也是河南本地拍卖公司早期的主要本土拍品来源。

  这是市场萌芽之初,气象清明,元气十足。玩家、藏家、画店主,和一批艺术家,面对面直接交易,生存于斯,成长于斯,相互养育,相互成就,也共同涵养、培育了市场。

  地摊儿摆了若干年,各地艺术品交流逐渐展开、深入,中原市场自带的先天包容度,让更多外来的艺术家进入藏家视野,也产生了更多的需求,早期艺术品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经纪人的提法在张宗海看来过于高大上,他管自己那些年的身份叫作“穴头”,“其实就是领着画家走穴”。

  这份职业其实是他自己找的。原来依托开封的雄厚资源和对郑州市场的耕耘,张宗海专注做近现代书画,多年的历练让他对市场了如指掌,对艺术家群体也相当熟稔,“有资源,不坑人,圈里有口碑,人家都愿意找咱”。一些书画家通过各种渠道找上门,让他“带着走走”。所谓“走走”,就是到市场找客户,驻扎下来,当场创作,留一批作品,赚一笔银两,收摊回家。

  彼时没有规范的交易平台,艺术家直接面对市场,时常要面临不可言说的尴尬之地,被人坑个底朝天也是常事。“讲信誉、不坑人”的张宗海于是在江湖上名声日远,和一批国内一线画家如陈大羽、高马得、朱新建、于志学、刘一闻等都成了朋友。“穴头”的要价因人而异,张宗海不收钱,只要画。“出去画个一二十张,给我留一张,都中”。

  “这些早早出来的画家,都是聪明人,能在市场生存,都有他的路数。”南京画家朱新建人通透,一点不端着,“咱就是出来挣钱的,你叫干啥干啥。”每次都拉着一大拉杆箱,笔、宣纸、印泥,全套家伙什儿都自带。到地方一进宾馆,把床一抬,纸一铺,坐地上盘腿儿就开始画。每回都多送一幅,人家原话:“吃碗饺子饶碗汤。”

  著名国画画家高马得,八十多岁,每回出来都带着医生,图书批发市场带着老伴,一般人看这架式都不接,“我也领着走了一圈儿”。

  将近十年,张宗海以“穴头”的身份,搭建起艺术家与市场的桥梁。“主要去山东,山东市场好,河南也转。”联系好当地客户,带画家过去。不光是推广画家,当地市场肯定也得有需求,“没资源他怕买假,这人到了,见了真人,再照照相,举着作品,用这种原始的手法解决诚信问题”。

  1992年,上海朵云轩率先注册成立国内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并于次年6月20日在上海举办首次艺术品拍卖会,由艺术大师谢稚柳敲下了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很快,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四川翰雅6家公司——业界俗称“老六家”,作为国家第一批拍卖文物试点单位陆续获得批准。除四川翰雅出局,其他5家机构至今依然活跃。

  经过三个月筹备,图书批发市场赴京征集拍品,编制目录,“目录是专门到深圳印的,那种彩印省内没有,成本很高,一本光成本就要50块钱左右”。

  预展在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应者如云,本地文化人纷纷出动。当时大河报刚创刊不久,老总看了预展,主动提出给我们宣传,拿出好几个版免费刊登拍品,连续登了三天”。

  场内气氛极好,本地书画家、藏家、画店经营者、媒体蜂拥而至,现场人山人海。最终成交额400多万,实际成交率50%~60%,表现相当不错。

  作品可以用抢眼来形容。近现代大家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都没有成交,“齐白石的是四条屏,起拍就要50多万,启功、何家英成交了,都是三平尺的作品,六七千起拍,一万五六成交”。

  闫东认为,受河南市场的购买力限制,大作品始终难以成交,没有形成高端市场,“至今都是如此”。虽然河南拍卖起步与国内一线市场几乎同步,“但真正起来的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购买力强,资源就越来越集中过去”。

  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胡聚堂深度参与本土拍卖,他表示,当时拍卖初创,进场人群很多还持观望态度,但关注度高,成为省会一起文化事件。场内的众多人物在后来的市场中成为中坚力量。

  炎黄拍卖行、亚神拍卖行等形成河南艺术品拍卖早期方阵,市场也迅速苏醒,买方卖方都感觉打开了一扇窗,结识了大批国内一线客户,建立了新的藏品流通渠道。“有了拍卖这样一个专门的集中的交易平台,世界瞬间开阔。”

  炎黄拍卖行虽然后来渐渐式微,但作为河南拍卖的开启角色,培养了一批优秀从业者,并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图书批发市场“后来匡时的董国强、上海敬华拍卖的曹向东,这些业内重磅人物,当年都常来河南。”

  拍卖会迅速取代了一级市场也就是画廊。然而这个开局,跟国外艺术品市场发达地区的模式是悖逆的。不是一级市场培育,再向二级市场拍卖输送,而是拍卖行直接对接作者,没有建立市场基础。

  作为吃螃蟹的人,早期方阵完成了摸索、培育市场的历史使命,基本上销声匿迹。十年后,新的梯队华丽登场,并迅速称霸江湖——这就是“周口帮”。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史上,周口是个特殊现象,值得研究。

  “周口帮”以金帝、永和、鸿远为中坚,其掌门人与团队均是周口人。金帝原是周口财政局下属公司,搞公务拍卖,后来转型为艺术品拍卖公司。2006年,金帝组织了第一场书画艺术品拍卖,地点在周口饭店。

  金帝总经理孙向阳回忆,第一场拍卖带试水性质,征稿范围很小,“基本在河南本省,当代名家书画为主,也有部分近现代作品”。预展作品同时在网上发布,效果很好,图书批发市场许多客户从外地过来。“当时还没高铁,来周口不太方便,不少客户是先飞到郑州,再打的到周口。”现场气氛火爆,最后成交达到近90%,总成交金额1600多万。

  两年后,金帝骨干皮伟、张传文离职单干,成立了永和、鸿远拍卖。此后,河南本土拍卖梯队的主流就一直是这三家。

  这波其实正赶上市场巅峰,持续了四五年,这也导致了操作的膨胀,图书批发市场为后期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之后,省内陆续成立了一二十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大部分都是周口人的队伍。

  周口艺术品地下市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九十年代初更盛。那时候国内艺术品市场还没成型,画家作品没有交易渠道,不能变现,“拎点芝麻叶、小磨油土特产就能换幅名家字画”。

  周口市场早早苏醒,悄然启动,名声日隆,“全国各地的画家都往那儿跑,后来脑筋活的学生、画廊主,就开始主动联系书画家,如法炮制。那几年,全国名家基本都去过周口”。

  艺术品大市场一起来,这批东西拿出来,图书批发市场“赚大了!”这波行情持续两三年之久,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极速膨胀。一时周口烤红薯的、开饭店的、开洗脚城的都开始卖画,衍生出后面一系列“生态”。“那几年市场好,图书批发市场一场下来赚几百万正常,聪明的能整上千万!”然而这繁荣,如梦幻泡影,是泡沫,终要破。

  不到20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大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1年的数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占据全球份额1/3强,成为世界最大的拍卖体量。

  “积累的很多问题,市场好的时候被掩盖了,市场一旦波动,便显现出来。”胡聚堂说,一切没有偶然,迅速膨胀必然导致迅速萎缩,长期的不健康发育早已埋下隐患。不规范运作,三角债务,吃人情、玩“空手道”的不在少数。假拍,拍假,艺术家通过拍卖做成交记录,从而给自己市场定价。泡沫越吹越大,甚至生成大量专事制假卖假的小拍卖公司。没有实力征集到好东西,假货遍地捡,货源极盛。“只要把场子拉起来,怀各种目的的人来参加,就能大赚。”

  此外更有搞假拍故意做高成交记录以抵押融资,已属金融犯罪领域。“风光的市场表现背后,内里好多故事”,波诡云谲,深不可测。

  6月初陆续启动的2019年春拍,为长久走不出低谷的艺术品拍卖注入极大信心,一波新的行情要来了吗?

  “从大势来看,行情重现是必然。”多位市场人士对远景表现出坚定信心。刚从嘉德春拍现场回来的逸轩美术馆馆长王祎说,北京启动的几场春拍氛围火热,好东西必有好价,无漏可捡,“这是一个成熟理性市场的正常表现”。

  经过了若干年的深度调整,逼迫各方冷静下来理性思考,市场也经过了长久的酝酿。“新的动能即将发力了。”胡聚堂说。业内人士分析,高大上的东西,只是少数人在玩儿,他们实力很强;另外一端就是更加平民化的艺术消费,不是你的家具有多贵,装修有多豪华,而是装饰什么样的艺术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是艺术品市场最后的归宿。

  艺术品经营者接下来怎么走?“寄希望于市场暴涨,恢复先前的虚假繁荣那是幻想,整个业态在发生很大变化,要发掘新的市场机遇。”从业者孙向阳很清醒。

  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大利好提供了充足的底气。政府一直在倡导复兴传统文化,提振文化产业,号召企业文化转型,中国书画文玩艺术品就是传统文化的真实载体、具象生命,市场一盘活,这些东西还是稀缺。

  收藏、投资市场向好,机构在进入,潜在购买力是相当惊人的。大批企业转型升级,增加文化方面的投入,一批批私人美术馆、博物馆破土而出,需要大量藏品充实。“这些都是非常有潜力的客户板块,针对这个板块做好客户研究、藏品梳理,引导市场,引导投资、收藏方向,把菜做好,自然有人下箸。”胡聚堂说。

  即便在最低谷,仍然有一批拍卖行在坚持,征集精品,精心梳理。好的拍品好的运作,吸引来优质客户,形成良性循环。